在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,朋友圈成为许多人展示生活、拓展人脉的窗口。然而,有人却将其视为谋取不义之财的“灰色地带”,在朋友圈售卖假药。这种行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,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。那么,会有什么后果?法律究竟如何规定的?
朋友圈售卖假药,首先触犯的是药品管理领域的行政法规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》明确规定,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、药品经营许可证,擅自生产、销售药品的,属于违法行为。监管部门一旦发现此类行为,会立即采取行动。
责令关闭售假渠道是基本操作,也就是说,售假者苦心经营的朋友圈“药铺”将被强制关停。同时,已售出和未售出的假药都会被没收,售假所得的违法收入也会被依法收缴。此外,还将面临高额罚款,罚款金额以货值金额为基准,按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计算。若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,直接按十万元计算。
当售假行为达到刑事立案标准,售假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刑事追责。《刑法》中,生产、销售、提供假药罪是专门针对此类行为的重拳。
若售卖的假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,如导致使用者出现器官损伤、病情恶化等,售假者将被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倘若情节更为严重,比如售假数量巨大、销售范围广泛,或者因服用假药导致多人身体严重受损、引发群体性健康事件等,将被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、无期徒刑甚至死刑,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。
除了行政和刑事责任,售卖假药还可能引发民事赔偿责任。购买者因服用假药遭受人身损害,有权依据《民法典》侵权责任编要求售假者赔偿损失。
赔偿范围广泛,包括因治疗假药导致的疾病而产生的医疗费、护理费、交通费、营养费、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合理费用。若因误工无法正常工作,还需赔偿误工费。造成残疾的,要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;造成死亡的,则需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。一旦面临巨额民事赔偿,售假者很可能倾家荡产,陷入经济绝境。
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,售卖假药的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健康安全。法律利剑高悬,售假者必将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惨痛代价。我们每个人都应增强法律意识,远离此类违法活动,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